顾客选购预制菜
文/图 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薛慧雯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模式的变化,预制菜这一概念正在我国乃至全球食品行业中快速兴起,从连锁餐厅到家庭餐桌,从外卖平台到商超货架,预制菜的身影无处不在,并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然而,这股热潮背后,市民的接受程度如何,商家又持何种态度?带着问题记者展开了走访调查。
市民:便捷与担忧并存
“下班回家几分钟就能吃上热乎饭,省时省力,味道也不错。”据市民马女士说,她家常备几款预制菜,如梅菜扣肉、鱼香肉丝、土豆红烧肉等。和马女士一样,许多年轻人都对预制菜持积极态度,认为其便捷、高效,符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根据记者调查,超过60%的25岁至35岁上班族接受预制菜作为工作餐。“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外卖商家也使用预制菜,但只要卫生干净、成分健康,我是可以接受的。”李先生所说代表了一部分市民观点,也侧面说明对于预制菜的忧虑。有无添加剂、有无灭菌处理、生产过程是否干净、速冻保存是否达标……
“家里做的饭菜肯定干净健康,预制菜制作过程看不到,心里还是没底。”市民赵大爷表示。自己身边许多中老年人都坚持现做现吃的传统饮食观念,对预制菜持怀疑态度。“给孩子做饭可不能马虎,不能图方便。”每天都会去菜市场采购新鲜食材的刘阿姨对记者说。
采访中,直观展现出了大多数年轻人把预制菜视为便捷生活,中年人则将其看作一种无奈之选,尽管有所顾虑,但在忙碌的生活中可以帮助他们平衡工作与家庭的需求。而老年人普遍对预制菜持抗拒态度,他们更注重食物的新鲜度和传统烹饪方式,对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和营养价值心存疑虑。
预制菜实物
商家:诚信经营是关键
“使用预制菜的确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出餐效率,尤其是在高峰期,能有效缓解厨房压力。”某餐厅负责人郭经理向记者介绍:“但是顾客选择饭到店吃饭,追求的是味道和品质。如果一味依赖于预制菜,只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的确,对于餐饮商家而言,预制菜的优势显而易见,厨房面积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出餐速度加快等,但商家们也清楚地知道,与新鲜现做的菜肴相比,预制菜在口感上仍然有所逊色。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其实很多消费者并不反对预制菜,反对的是餐饮店用预制菜冒充现场制作的菜肴。大家纷纷表示,选择多花些钱去餐馆吃饭,就是希望可以吃到有‘锅气’的菜,如果还是预制菜,会感觉被欺骗了。然而,对很多消费者而言,分辨一家餐厅有没有使用预制菜成了难题,对于预制菜品质更无从鉴别。
“对于是否使用预制菜,不少餐饮企业都讳莫如深,但我认为消费者的知情权很重要,我们作为商家要做到诚信经营。”郭经理进一步介绍,预制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出餐效率,降低成本,但作为注重品质和信誉的餐饮企业,一定要坚持透明化经营,确保每一名顾客都能清楚了解食材的来源和加工过程。
呼吁:规范发展方能行稳致远
预制菜的普及正在改变餐饮产业链。从上游的食材供应,到中游的食品加工,再到下游的冷链配送,每个环节都在经历深刻变革,而食品安全成为了这场变革中的关键变量。
2024年3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曝光了安徽省阜阳市企业使用槽头肉生产梅菜扣肉预制菜行为,引发广大网友的热议。当替代食材披上“美食”外衣被推上风口浪尖之际,预制菜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定位?
2024年3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规定,统筹制定严谨、统一的覆盖预制菜生产加工、冷藏冷冻和冷链物流等环节的标准,明确规范预制菜食品安全要求。督促预制菜生产经营企业按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要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管控,严把原料质量关,依法查验食用农产品原料的承诺达标合格证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严格食品添加剂使用,切实保障预制菜产品食品安全。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预制菜涉及生产、储存、运输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所以要建立从工厂到餐桌的全流程追溯体系。”食品安全专家指出,“同时,要把最先进的科技和管理体系用在预制菜产业上,用新质生产力来满足消费者的更多需求:如增加预制菜产品丰富性、保存维生素和保健成分、实现减油减盐不减美味等,提升品质、提升安全、提升营养,这才是行业的发展方向。”
预制菜的未来,不是取代传统烹饪,而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选择,其发展过程也必将伴随着对环境、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考量。在效率与品质的博弈中,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健康的餐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