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海拔4200米的 钢铁拐杖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12 12:19:38 来源:

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陈文雯 通讯员 德青

2月12日清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境内,海拔4100米的德马高速公路东倾沟收费站狂风呼啸,气温跌破零下25摄氏度。一个佝偻的身影拄着拐杖,在积雪中蹒跚前行,呼出的白雾瞬间凝结成冰碴——他是玛沁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李巍,一名与高原风雪搏斗了11年的老交通民警,更是在痛风折磨中扛起道路交通安全“生命线”的守护者。


抛撒融雪剂

拐杖+指挥棒=路标

1月11日,患有痛风10余年的李巍终于躺在成都风湿医院的手术台上。医生从他变形的左脚取出9颗大小不一的痛风结石,左膝关节腔中清出3颗钙化结块,早已被腐蚀的左脚大拇指永久丧失功能。“至少静养3个月,否则可能引发败血症。”面对医嘱,这名41岁的民警却在出院32天后,揣着止疼药出现在海拔4100米的德马高速公路入口。

“春节期间车流量大,大家都等着回家过年呢。”大年初五,左腿还打着固定支架的李巍,便返回工作岗位。妻子将复查通知单塞进他的衣服口袋时,他看着妻子轻声道:“等任务完成我就好好休息一下。”

返回工作岗位后,暴雪突袭青南高原。果洛州玛沁县境内5条国省道全线告急,其中海拔4200米的德马高速公路雪山垭口积雪厚度达50厘米。2月12日凌晨,李巍裹着厚重的大衣,拄着拐杖爬上雪山弯道。在严重缺氧的环境下,他每走两步就要停下来喘口气,但他仍用冻僵的手指挥过往的机动车。“他拄着拐杖,单手举起荧光指挥棒,喊着‘减速慢行’,当时路过的车鸣笛致意,悠长的笛声在雪山间回荡,我站在他旁边,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公安民警是光荣的。” 3月7日,记者在电话采访时辅警叶尕回忆道。


安排工作 图片由果洛州公安局提供

止痛片+冰雪=高原药方

连续5天,李巍日均巡查里程超300公里。他的“执勤三件套”也为大家所熟知——左边口袋装着双氯芬酸钠止疼片,右边口袋塞着碘伏棉球,胸前挂着两部对讲机。2月28日,在开展路面巡查时,他左脚后跟结痂的伤口因反复摩擦再次发炎,每走一步都隐隐作痛。同事劝他下山治疗,他却抓起一把雪按在伤口处,说:“低温能止疼,这可是高原特供的‘止痛液’。”

随着药箱逐渐见底,李巍的复查成了难题。当日深夜,他在值班室与远在四川省成都市的主治医生视频连线,手机镜头对准脚踝:“您看,伤口表面愈合总体良好,就是还有点发红发肿。”医生放大画面仔细端详:“表面结痂不代表痊愈,皮下组织还有炎症反应,必须按时换药。”次日,他抽空到果洛州人民医院抽血化验,看到报告单的那一刻,医生的语音信息就挤爆微信:“新药今早加急寄出,消炎药必须配合降尿酸药一起服用,否则炎症反复发作,你这脚就真的废了!”

他+他的精神=公安铁军

3月3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一场大雪再次席卷玛沁县。在海拔4200米的德马高速公路雪山隧道口,李巍化身“人体警示牌”,伫立风口4小时,引导300余辆滞留车辆缓慢通行。路过司机摇下车窗,将一杯开水递给他:“阿吾(藏语:哥哥),太冷了,你喝口热水,你的腿在抖!”“路通了,腿就不抖了!”他嘶哑的回应声淹没在狂风中。

据统计,李巍带领大队民警、辅警在恶劣的环境中开辟“生命通道”12次,救助高原反应群众6人、被困群众92人,而他自己的伤口反复开裂两次,体重骤减6公斤。

办公室里,倚靠墙角的拐杖与止疼药盒,默默诉说着这场“一个人的战争”。“群众到家,我才能去医院复查。”3月5日,最后一批滞留车辆安全驶出玛沁县。值班室里,李巍蜷在电暖器旁,肿胀的左脚架在档案箱上,手机屏幕亮着医院的催诊信息。民警看着他涂药时颤抖的背影,问他为什么不休息一段时间,他微笑着说:“高原交警的膝盖可以弯,但脊梁不能弯!”当被问及何时复查,他拿着从成都市寄过来的新药:“把这些药吃完,忙完我就去。”从警11年,李巍将痛风石碾作铺就天路的砂砾。那支插在雪线之上的拐杖,就是风雪中,用荧光黄绘就滚烫守护。


(编辑: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