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陈文雯
三月春风拂过青藏高原,也唤醒了这片土地上蓬勃的“她力量”。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三名扎根高原、默默奉献的女性。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责任与担当,用坚韧和智慧诠释着新时代女性的风采,在雪域之巅绽放出最美的芳华。
青春与警犬共舞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警犬训练工作往往与男训导员联系在一起。然而,在省公安厅警犬训导中心,两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用她们的青春和汗水,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别样风采。在警犬训导中心有27名警犬训导员,其中仅有2名女性,她们就是田永瑛、卓尕措。
3月3日9时许,记者来到警犬训导中心,看到两名女警喊着清脆的口令、迈着矫健的步伐正携警犬穿梭在训练场上。
去年夏天,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田永瑛和卓尕措,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进入写字楼,而是毅然报考了警犬训导员岗位。经过层层选拔,她们最终如愿以偿,成为省公安厅警犬训导中心的一员。
“从小就喜欢狗,也一直对警察这个职业充满向往,所以看到招聘信息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记者在采访时,卓尕措笑着说道,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
初到警犬训导中心,面对体型庞大、性格各异的警犬,两名姑娘也曾感到害怕和不知所措。“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手上、腿上经常被咬伤、抓伤,但我们都咬牙坚持下来了。”田永瑛说。
为了尽快掌握训犬技巧,她们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训导员请教,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训练,甚至把警犬的习性、训练要点都记在了笔记本上,随时翻阅学习。
为了不影响警犬嗅觉她们告别了香水、护肤品,为了提高警犬的动力,她们购买奖励零食,为了培养与警犬的亲和关系,她们走哪儿就让警犬跟到哪里。
要想警犬在警务活动中有良好的表现,警犬的日常饲养管理工作是保障和前提。
“每天清晨开始带‘毛孩子’散放,打扫犬舍、清洁消毒,让每个‘毛孩子’的一室一厅都保持干净整洁。定期驱虫、打疫苗。根据品种、年龄、身体状况等科学配比狗粮饲喂,同时搭配各种辅食,保障营养均衡。只有吃得好,它们在工作中才能干得好!”田永瑛说道。
由于女训导员和男训导员身体素质等差异,在训犬工作中,犬只服从性就会稍差。这就意味着她们二人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才能让警犬形成战斗力。“我们不怕吃苦,就怕工作中任务完成不理想。”卓尕措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刻苦训练,田永瑛和卓尕措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警犬的日常训练任务。正值花朵一样的年华,她们不愿做温室里的花蕾,而是与警犬一同在风雨中相互成长。
高墙内的“玫瑰”
在人们的印象中,看守所总是与冰冷的高墙、沉重的铁门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西宁市公安局监管支队第二看守所女子中队,却有一群特殊的“园丁”,她们用女性的柔情和坚韧,在高墙内浇灌着希望之花,守护着迷失的灵魂。
“周某,你咳嗽好点了吗?护士来发药了,过来吃药吧。”3月3日15时许,记者走进女子中队所在的监区,恰逢医护人员为在押人员送药品,女子中队民警韩雪娇和方海霞与医护人员一起送药。
“娜娜,最近你觉得好一点了吗?家里的孩子也挺好的吧?心里有什么不痛快的要和我们讲。”女子中队民警杨春菊和在押人员娜娜(化名)谈心谈话。经过近四十分钟的谈心谈话,记者听到娜娜哽咽着说:“我刚进来的时候,觉得自己这辈子都完了,是你的耐心开导,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
“很多在押人员都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才走上犯罪道路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她们重新认识法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娜娜送到监室后,杨春菊说道。据了解,女子中队定期组织在押人员学习法律知识,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她们认清自己的错误,重拾生活的信心。
过了好一阵子,大家都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女子中队中队长马丽赶紧走过来说:“不好意思,今天挺忙的,我给你们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每天清晨,我们民警首先要清点人数、安全检查、组织学习……其中每一项工作都要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这里关押都是女性在押人员,她们的情况各不相同,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细心。”为了确保安全,女子中队的民警们24小时轮流值班,时刻关注着在押人员的一举一动。她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及时发现并化解各种安全隐患。
在监区入口处有很多荣誉奖牌和很多锦旗,马丽向记者讲述了这些锦旗背后的故事。19岁王某的案件审理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这期间,女警们自己出钱为她购买生活用品,照顾她的生活起居,为她排解心中的烦恼。这个“拒人千里之外”的花季女孩最终被感动,开口叫了女警一声“警察妈妈”。近两年,在女子中队管辖监区内就有200余名短期在押人员接受改造、回归社会重新做人。仅2023、2024年中队收到在押人员及亲属致谢信及锦旗20件。
这些动人的故事只是女警工作的一个缩影。“在不起眼的岗位上,哪怕再多辛劳再多委屈,当听到在押人员一声感谢,便觉得甘之如饴。”看守所女子中队民警陈丽惠说。
高墙之内,她们是守护安全的“卫士”、是唤醒灵魂的“老师”、是呵护心灵的“妈妈”。她们用女性的柔情和坚韧,在高墙内绽放着别样的风采,为迷失的灵魂指引着回家的方向。
破解“无声证言”
在常人眼中,法医是一个神秘而充满挑战的职业,他们与死者“对话”,为案件侦破提供关键线索。在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就有这样一名女法医温丽志,她用14年的坚守和付出,诠释着“为死者言,为生者权”的职业信念。
3月4日,记者在实验室看到温丽志时,身着白大褂、身形瘦弱的她正在认真地做实验,就是这样一名瘦弱的女性却出过无数个现场,检验过上千具尸体,参与侦破了多起重大刑事案件。她凭借着女性特有的细心和敏锐的观察力,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为案件侦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9年,温丽志大学毕业,怀揣着对法医事业的满腔热情,她毅然选择加入公安队伍,成为一名法医。谈起自己的职业,她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热爱。高中时,温丽志观看了一部电视剧,电视剧中的女法医果敢、专业,在她心中深深埋下了一颗做法医的种子,很幸运她报考大学,顺利被法医专业录取,毕业后成为一名法医,完成了她少年的梦想。
作为团队里唯一的女法医,温丽志在工作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她从不退缩,总是冲在最前面。她说:“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对得起这身警服,对得起人民群众的信任。”
当记者询问起她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她讲述了一个通过自己的力量让一家人团聚的故事。1988年西宁市城东区年仅3岁的苗某毅丢失,多年来一直未找到。2021年,温丽志以公安部部署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为主的“团圆”行动为契机,反复运用DNA数据库比对,最终成功找回苗某毅,让失散33年的家人得以团聚。
“团圆”行动开展以来,温丽志共助力13个家庭实现了团圆梦,还义务为全省800多个无户籍儿童采集DNA信息,为80多名遗弃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提供DNA信息比对,使他们顺利落户并纳入社会保障,多次受到西宁市救助站的表扬和感谢。
温丽志始终把“让罪犯无处遁形,让真相大白于世”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和座右铭,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紧紧抓住每一个细节,认真还原每一个真相,以医学为剑、科技为盾,坚守公平正义、守护城市安宁,默默践行“让死者发声音,为生者维权”的神圣职责。
14年的坚守,14年的付出,温丽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女法医的责任与担当。她说:“我会继续坚守在法医岗位上,用专业和敬业守护正义,为死者言,为生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