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天骄
为引流牟取高收益 自导自演热点话题
近日,一则“西安一女子给同事下药”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快速传播,视频内容为“女子因同事发烧不吃药,担心同事请假。自己不愿接手其工作,便向其水杯投放退烧药,后获得同事谅解”。
该视频一经曝出,相关话题火速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不少网友评论称“可怕”“打工人本就不易,还要防恶毒同事”。评论中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说:“从别处看来的,该女子下药是因为不想这个孕妇请产假,不然事情都会安排给她,她不想做。”
事情很快迎来反转。当地警方近日发文称,经调查,该视频系赵某从其他地区发生的一起“女子给同事水杯里投放不明物”热点事件中获取灵感,通过构思剧情脚本,将摄像机架放在适当角度摆拍而成。赵某蹭热点、摆拍的行为已触及法律底线,严重扰乱公共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警方依法对违法行为人赵某给予行政处罚,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教授李丹林认为,这类摆拍视频,往往都以“真实的”社会新闻形式呈现,因此更具欺骗性、不道德性,而制作传播者借此牟取精神和财产利益。如果放任这种不道德、欺骗性的信息肆意传播,不仅浪费大量公共资源,还会给社会风气和公共道德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可能侵犯他人权益,影响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
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基地研究员王磊介绍,无底线摆拍引流行为可能违反多项法律法规。在网络法治领域,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了网络运营者、网络用户应当遵守的法律义务,包括不得制作、传播虚假信息等。
把握合理摆拍边界 编造情节需作标注
父母双亡,自己只能辍学在家照顾弟弟妹妹,天天以土豆为食。因生活拮据,所以靠拍摄短视频赚取一些收入……这段悲惨身世的主人公“凉山孟阳”曾让不少网友为之动容,纷纷涌入其直播间“助农”。
然而悲惨的人设、破败的居住环境,甚至采摘“土特产”的画面,都只是一场场摆拍骗局。当地警方调查发现,唐某等人注册公司,雇佣郭某等人,通过话术、剧本摆拍贫困悲惨身世短视频、打造虚假人设,包装孵化旗下“凉山孟阳”“凉山阿泽”等网红主播。以“助农”为噱头,低价购入非凉山农副产品,贴上“大凉山”商品属性,直播带货假冒大凉山原生态农特产品,销售额超3000万元,非法牟利超1000万元。
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尽管无底线摆拍事件时有发生,往往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但仅有少数案件当事人因触犯刑法被判刑。实践中多起被通报的摆拍引流案件,多以行政处罚、批评教育等作为处罚结果。
对此,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张国栋认为,在惩治摆拍引流行为时,要坚持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但不能将刑法作为唯一的法律手段,还应当考虑从民事侵权和行政处罚的角度进行规制。
那么,短视频能不能摆拍?引流的法律界限在哪里?
张国栋提到,在讨论摆拍正当与否的界限时,应当考虑以下几点:是否对虚构情节进行了标注,保护观众的知情权;是否刻意模糊“摆拍视频”和“真实记录”的界限,故意误导公众产生认识错误;内容是否具有不良的社会导向。特别是应当关注视频是否包含《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等行业规定所明确列举的不当内容。
“如果内容发布者摆拍的短视频符合以上几点,显然越过了摆拍的合理边界,冲击社会公序良俗。如果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严重,还有可能触犯法律法规,需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张国栋说。
加大监管处罚力度 完善流量分配机制
中央网信办近日发布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整治的重点问题包括自导自演式造假、不择手段蹭炒社会热点、以偏概全设置话题、违背公序良俗制造人设、滥发“新黄色新闻”。
公安部自去年12月以来,部署全国公安机关统一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公安机关累计排查网络谣言线索8万余条,侦办网络谣言类案件1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00余名,行政处罚1.07万余人,开展公开辟谣等4200余次。在公安部近日公布的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违法犯罪典型案例中,多起摆拍事件赫然在列。
如何才能根治无底线摆拍引流行为?
王磊建议,平台应加强自媒体账号的全流程管理,确保账号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完善信息来源标注展示机制,让用户能够清晰了解内容的来源和真实性。
张国栋提出,平台应建立健全账号内容质量和信用评价体系,建立账号“黑名单”和MCN机构分级处罚机制,对发布摆拍造假引流视频的账号依法依约采取限制账号功能、停止广告发布、关闭注销账号、列入“黑名单”等处置措施,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提升网民的文化修养、媒介素养,让网民拥有良好地运用网络的能力,是防范这种现象的基础。此外,从理论上探讨清楚违法犯罪和不良不当行为的区分界限和意义,并将这样的知识和理论传播给网络用户也很重要。”李丹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