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今天流水‘爆了’!”
宋常青(化名)是绍兴上虞一家雨伞厂的老板,也做电商。他打开后台,发现自己网店销量第一的雨伞,在几小时里,卖出了300多把。他心下觉得有些奇怪,但没多想,以为正好遇到了一波“流量”。
直到第二天,这批订单开始疯狂退货;第三天,铺天盖地的差评席卷而来。
“我以为遭到了‘差评师’的围剿,可对方没提任何要求……”宋常青不解,短短2个月,他前后遭遇了3次这样“毁灭式”的差评轰炸,产品掉出了网购平台雨伞类目第一的排名,损失上百万元。
宋常青向上虞警方报警之后,这个“莫名其妙”差评潮背后的“谜底”,才被揭开……
“吃了哑巴亏”
“第一次‘爆单’的时候,觉得有些奇怪。”宋常青回忆,那是2023年4月,“第二天发现退款率非常高。”
宋常青一开始以为是产品质量问题,特意去了一趟仓库仔细检查,没发现问题。
直到后续买家收货,发了几十条“差评”,宋常青懵了——评价说他卖的老式雨伞有生锈。但他并不卖老式雨伞,卖的是自动雨伞。
“我加了其中一个买家,询问到底怎么回事。对方说,是有人让他们这么干。”宋常青以为,自己遇到“差评师”团伙,可对方只字不提要钱删差评,这让他心里更不安。
宋常青没想到,接下去的2个月,他又迎来了第二次、第三次的差评“袭击”。这两次,对方往往在他显示发货之后,就申请退款——这样一来,他不仅亏损雨伞,还要亏损物流费用和包装成本。
“差评”后,店铺当月的营业额直线下降100万元,利润损失十几万元。经统计,购买发货后立即退款的订单达1600余个,差评达100余单;部分仅退款未退货的订单,导致快递损失1.3万余元。
也是这3次“袭击”,让宋常青这个原本已经做到网购平台类目第一的雨伞链接,掉到了第二名。为了冲回类目第一,他只能选择打折,用最低的价格,换回真实买家的好评。“简直就像吃了哑巴亏。”宋常青向网购平台投诉的同时,决定向警方报案。
不寻常的“气息”
接报案后,上虞区公安分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就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凭经验,以往的恶意差评多为个人行为,主要利用店主对差评的恐惧心理,进行小数额的敲诈勒索。但这一次明显不同,有组织有预谋,来势汹汹。
这起案子同样引起了省公安厅网安总队的高度重视。很快,以绍兴、上虞两级网安、辖区派出所为主要成员的专案组成立,在总队直接指挥下进行专案攻坚。
“我们通过资金流,摸到一家位于温州的公司。”主办民警王凯说,当时他们觉得有些诧异,这是一家有上千员工的电商大公司,还有自己的店铺,他们对接很多工厂,自己运营产品链接,但由厂家发货,相当于赚运营费,生意一直不错。
与此同时,网安部门通过扩线侦查,基本确认,除了宋常青之外还有不少厂家遭受了“袭击”。这背后是一个通过“恶意差评”对电商平台网店进行行业打压的“网络水军”犯罪团伙。
日前,上虞警方开展收网行动,同时在温州、杭州、义乌展开抓捕,总计扣押工作电脑17台、手机16部。
背后的“恩怨情仇”
经审讯,警方发现,这背后竟有一段“恩怨情仇”。
温州这家公司此前遭遇了一波离职潮。“公司有很多运营人员,但老板工资给很低,陆续辞职的人不少。”公司前运营人员柳东东(化名)回忆。
离职潮后,公司“二把手”陈某发现,原本由他们运营的、在网购平台占据类目第一的产品,都被挤压了下去。第一的链接,大多出自离职人员之手。
一气之下,陈某和大老板商量,决定“追杀”这些类目第一的链接——“大家搜集下离职出去,且继续从事电商的前员工。对他们供职的做到类目第一的商户进行差评。”
很快,公司原本的“好评部”一下转变为了“差评部”。部门客服原本的主要工作是向买家“示好”,比如:好评返现3元等。此后,他们的主要工作,开始围绕“围剿”类目第一的链接。公司还以8元左右一单的价格雇佣了“刷手”。
宋常青的雨伞店之所以被“袭击”,也是因为招了温州公司的前运营人员柳东东。柳东东带着资源、人脉和经验离职后,将宋常青店铺一个自动伞链接做成了“爆款”。
经查明,该团伙已累计对100余户商家刷差评1万余单。
截至目前,包括陈某在内的涉案的17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破坏生产经营罪,已被全部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小心触犯底线
记者从警方获悉,温州公司的一名嫌疑人被抓获时,公司内部分人员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底线,认为“我们这是商业竞争,不是违法!”
对此,上海靖予霖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洪连表示,本案中的刷单行为,是排挤同行的行为。相关人员通过刷单、退货、给差评,对商家同行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和商业信誉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恶意差评行为在业界也被称作“反向刷单”。
“反向刷单”不管是恶意好评还是恶意差评,都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甚至触犯破坏生产经营罪,或者损害商业信誉、商品信誉罪等刑法罪名。
与此同时,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网络交易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