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走进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后河村,一排排标准化的养殖大棚里,牛羊膘肥体壮,让人感受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蓬勃生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2月7日,后河村村民张师月家的肉牛养殖大棚里,拦隆口镇乡村振兴办公室副主任侯进寿用朴实的话语,为养殖户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鼓励大家坚定信心跟党走,创造美好新生活。
“我们后河村依山傍水,是天然的优质牧场,这几年借助草畜平衡发展的政策‘东风’,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现如今,我们村从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的贫困村,发展成了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6万余元的小康村。”后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虎进宝说。
“是啊,这几年,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让我们信心满满,我们更加有信心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也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帮带作用,带动身边更多群众发展养殖致富。”村民杨发启接过话来,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另一边,在拦隆口镇卡阳村休闲长廊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正在进行。驻村工作队员杨玉国和党员群众们围坐在一起,为大家逐字逐句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容,村民们听得专注、记得仔细。
“自打从山里搬进新房,房子变漂亮了、马路变宽敞了,孙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了,儿子也能安心外出挣钱,儿媳妇还在家门口上起了班,一个月能挣2200多元钱呢!”说起这些,卡阳村易地搬迁户曹富成难掩心中的喜悦。
近年来,卡阳村党支部立足得天独厚的农林业资源禀赋,探索发展乡趣卡阳乡村旅游产业,建成集商贸、餐饮、住宿、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商业微综合体,逐步呈现出乡村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善、经济收益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良好势头和繁荣景象,为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提供了便利,村民们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
以党建统领发展,产业变得更“强”,在拦隆口镇班仲营村,种植户们正在将种植的黄瓜、大葱、蒜苗、大白菜等送到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人们卸车、打包、装车,现场忙碌有序,一派繁忙景象……趁着工人和种植户们休息的间隙,拦隆口镇党委副书记季顺奎以特色产业为切入点,向大家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家纷纷围绕蔬菜产业种植畅所欲言。
村民狄玉元说:“我们的蔬菜都是经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加工后直接出售,节省了检测、拉运销售的时间和精力,农闲时间还可以去保鲜库务工增加收入,日子过得是一天比一天好!”
如今,班仲营村的蔬菜种植已经形成集产品冷藏、保鲜、仓储、销售、配送、连锁经营、信息发布为一体的蔬菜保鲜区,不仅保障了日常生活的需要,还推进了湟中区“菜篮子”工程的稳步建设,持续推动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