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践行司法为民理念 全力服务保障民生

作者:郭佳 发布时间:2022-09-26 17:24:03 来源:

“青海这十年”省高级人民法院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省高级人民法院相关处室负责人就生态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司法便民利民、司法体制改革、智慧法院等问题答记者问。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人民法院作为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十年来在司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省高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边红丽:十年来,全省各级法院在生态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青海生态环境资源司法保护专业化审判工作起步于2014年,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和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在全省率先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2016年省高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人民法院相继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省内设立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三个生态法庭。建立辖区内环境资源案件跨行政区域集中管辖制度,积极探索以国家公园涉及区域为管辖原则的集中管辖制度,全面实现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归口审理模式。

加大对长江、黄河、澜沧江、青海湖等重点水域水污染纠纷案件审判力度,依法惩治河道非法采砂、排放污染物等犯罪行为,推动源头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严厉打击生物多样性犯罪,在对刑事犯罪分子判处刑罚同时,判决其承担生态环境赔偿、修复费用和修复责任。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灵活运用生态修复、损害赔偿、劳务代偿等多种责任方式,推动受损森林生态环境有效恢复。

落实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原则,与相关省份签订协作框架协议,完善环境资源协作共享机制、共建多元共治大格局。深入推进司法协作和协同治理,通过联席会、座谈会、案件协调会等方式加强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环境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联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合力。

记者:我省地广人稀,很多法院存在辖区面积大,人口分散的问题,请问我们在保障偏远地区群众参加诉讼、司法便民利民等方面有些哪些做法和经验?

省高院立案庭庭长钟恩:我省各级法院持之以恒巩固立案登记制改革成果,用系统集约、在线融合的方式,推动诉讼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实现了立案、调解、送达、诉前保全、申诉等主要对外服务事务100%全流程在线办理,跨域立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搭建了以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一号通办,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远程视频调解等10个信息化应用平台,将线下服务项目全部集成到线上,健全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诉讼服务体系,最大限度为群众应用信息化智能方式参与司法活动创造了条件,努力实现法院为偏远地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线诉讼服务,让人民群众成为在线诉讼服务的实践参与者、直接受益者和成效评判者,真正实现了“群众少跑腿、服务零距离”。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依托人民法庭合理布局诉讼服务站点,加强对基层自治组织、当地群众的法治辅导和调解指导,因地制宜健全纠纷预防化解模式,把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联动起来,把诉讼方式同仲裁、公证、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等非诉讼方式衔接起来,引导群众尽可能采取非诉讼方式就地解决纠纷。通过网格法官和调解员、联络员有效打通与县、乡、村司法服务和社会治理之间的网络连接,形成以设立巡回审判点为中心的巡回审判网络,推进人民法院矛盾纠纷化解阵地向前延伸。

坚持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注重推动在线解纷和智能诉讼服务现代化建设,又以“抬起衙门就群众”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扬新时代“马背法庭”精神,加大巡回审判力度,法官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山间草场、牧民帐房就地开庭,让“流动的人民法庭”更好满足群众司法需求。

记者:我省作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首批试点省份,这些年司法体制改革工作都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高院政治部副主任马德明:中央确定我省作为首批试点省份后,青海各级法院坚持先试先行、迎难而上,努力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司法体制改革之路。

全省各级法院敞开大门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当场登记立案率超过98%,“立案难”一步步成为历史。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努力让每一起案件的判决都能经得起历史考验,坚决守牢防范冤错案件的防线。全省法官经历“重新洗牌”,1450名法官遴选入额。人员向办案一线集中,办案质效得到有效提升。先后完善了法官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履职指引制度,建立了法院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对审判权的监督力度持续加大。

党的十九大以来,青海各级法院注重规范法官裁量权,重点规范法官在立、审、执环节的裁量权行使,同步规范非审判业务的办理程序和权力行使。省高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泽军深入基层调研,形成《法官裁量权规范行使的调研建议》,为最高法院推进规范法官裁量权改革提供支持,得到最高法院周强院长批示肯定。

细化明确纳入监督案件的范围,完善院庭长监督管理“四类案件”的发现机制、启动程序和操作规程,探索自动化识别、智能化监管方式,提高审判监督管理的信息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制定出台《青海省法官员额动态调整实施办法》,在全省各级法院范围内持续开展法官员额统筹调配工作,对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部分基层法院实行定额制基础上,根据办案数量统筹调配各级法院员额法官占比,灵活向西宁、海东、海西等案件数量大的地区倾斜。充分保障刑事诉讼被告人权利,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实现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严格落实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保障机制。推进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机制改革,修订《关于部分法院行政案件跨区集中管辖的若干意见》,由西宁铁路运输法院对西宁市所辖五区两县的全部一审行政案件实施集中管辖。

记者: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青海法院是如何实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兴技术与法院业务深度融合的?在智慧法院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高院审判管理和信息技术处处长朱明忠:智慧法院建设从无到有、由弱渐强,为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保障,特别是近十年,以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法院建设稳步推进,在司法为民提质增效、为公平正义保驾护航的征程中释放出愈发强劲的动能。

法院工作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可以用“一二三”3个数字来形容,一即一个审判执行资源库,基于大数据技术,完成省高院审判执行案件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为全省各级法院司法统计、领导决策、数据共享提供支撑。二即两朵云,一朵云是基于电子政务云平台构建承载全省各级法院网上立案、缴费、调解、庭审、送达、服务热线等业务的公开云;另一朵云是基于法院专网构建的承载全省各级法院内部审判办案、执行办案、办公等业务的法院专有云。三即图形识别、语音识别、语义识别三项人工智能技术,为全省各级法院案件信息录入、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庭审提供信息自动回填、笔录自动记录、卷宗随讲随翻等智能辅助支撑,减轻法院工作人员负担,提升办案质效。

在智慧法院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可以用“三个全面”去概括,各项业务全面网上处理,“十三五”期间以推进无纸化办公和网上同步办案为重点,提出“实现法院各项工作网上运行,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目标任务。目前全省各级法院大到审判执行办案、小到窗口签名,不用一张纸均可实现各类各项业务的网上办理。各类诉讼服务全面覆盖,积极打造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和青海网上法院两个互联网服务平台,当事人、律师、委托代理人不出家门,通过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即可完成跨域跨境立案、案件缴费、矛盾调解、案卷借阅、法律法规查询、庭审、司法鉴定、远程信访等所有诉讼事项网上办理。审判执行工作全面监督管理,积极建设重大敏感案件监管、案件质效数据、流程静默式监管、审务督察、司法公开等案件监督管理平台,一方面给院庭长、审判管理部门、监察部门管理案件提供抓手,实现对案件全流程、无死角式内部管理,促使全省法院案件办理工作规范、高效运行;另一方面通过统一的司法公开平台依法公开案件流程、庭审、裁判文书、失信被执行人等信息,全面接受社会公众和当事人的监督,用看得见的方式,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


(编辑: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