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影像
西宁市南北山对比图
木里矿区种草复绿
采摘枸杞
青海湖仙女湾
纪录片宣传海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青海林草生态建设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
9月2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青海这十年”林草专场新闻发布会,通报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林草生态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走在前头”为目标,青海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全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全国提供了“青海智慧”“青海经验”。
点滴汇聚成巨变。新闻发布会上,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尔平展示了六张有代表性的图片,这些图片的背后,是青海以时代为己任、以责任为担当,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者的一步一履。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青海是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也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公园示范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
2019年,青海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论坛成功举办并达成《西宁共识》。
随后,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国家验收。积极推进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相关规划纳入国家林草局支持范围,青海国家公园群初具雏形。
自然保护地占到全省总面积的38%,国家公园占到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7%。
青海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将8类109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79处,基本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通过森林草原保护修复,青海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邓尔平展示的监测到的雪豹照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
通过邓尔平展示的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情况的对比照片,可以清晰看到西宁南北山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荒山,如今树木丛生。
这十年,青海持续筑牢“中华水塔”生态安全屏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加大国土绿化力度。
实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和巩固提升三年行动,扎实推进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强化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原治理、荒漠化治理、重要湿地保护和修复……青海不断增加林草资源总量,改善生态环境,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2年至2022年,累计完成国土绿化约271.13万公顷,累计完成防沙治沙89.13万公顷,全省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其中有效治理可治理沙化土地达30%以上。
有效管护治理草原生态
“将木里矿区和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当成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青海的承诺掷地有声,言而有信。
在邓尔平展示的木里矿区的照片中,地表已有绿意,矿区也日渐恢复了原始的面貌。
这十年,青海统筹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
以法治做基础,青海制定实施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22项具体措施,并形成了1部草原地方性法规、2部规章、61项青海地方标准和2项行业标准。
为了治理退化草地,青海相继实施了三江源、祁连山、退牧还草工程、退化草原修复等重大工程。通过开展人工种草、围栏封育、免耕补播、有害生物防控等治理措施,提高建植植被的稳定性。在4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内,探索形成“人工草地+舍饲养殖+生态旅游”一二三产和谐发展的草原保护发展新模式。
积跬步才能至千里。通过多年努力,青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从2012年的54.22%,提高到2021年的57.8%。鲜草产量达到10549.5万吨,每年约0.16亿公顷草原通过禁牧得以休养生息,0.16亿公顷草原通过草畜平衡得以合理利用。十年累计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227.46亿元,79万户农牧民受益,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邓尔平展示了一张诺木洪地区采摘工正在枸杞地里采摘枸杞的照片,火红的枸杞就像他们火红的日子。
青海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枸杞种植、有机枸杞生产基地。目前,全省枸杞种植面积约达4.99万公顷,认定有机枸杞面积近1.33万公顷,有23家企业正式注册“柴达木枸杞(柴杞)”商标。
围绕产业“四地”建设战略部署,青海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机枸杞、沙棘深加工、草种繁育、中药材、藏药材、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特色优势产业。
目前,国家级林草龙头企业达到6家,省级达到107家,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达到2143家,全省林草产业产值394亿元。
与此同时,农牧民群众的绿色福祉、生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在不断提升。
青海认真落实森林、草原、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惠民政策,积极吸纳农牧民群众参与林草生态工程,稳定生态管护员队伍,在巩固脱贫成果、服务乡村振兴上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形成了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经济发展互促并进的良好局面。
强化森林资源管护
一手抓资源培育,一手抓资源保护,通过落实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依法加强林地、草地、湿地保护。
青海是湿地大省。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数据显示,青海湿地面积510.01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0.23亿公顷的约21.86%,面积居全国第一。
坚持把湿地保护作为维护“中华水塔”生态安全的重要依托。青海早在2013年就出台实施了《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湿地保护进入法治化保护新阶段。青海也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三江源综合试验区22县区设置了963名湿地管护员,管护面积达到192.67万公顷。
目前,青海省国家湿地公园数量从2013年1处增长到19处,16处已经通过国家试点验收,认定省级重要湿地32处。邓尔平展示了青海湖仙女湾的照片,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得益于这样的湿地保护,青海湖水体面积比10年前增加约220平方公里。
还需一提的是,青海连续35年无重大森林草原火灾。这样的成绩背后,是依托“林草长制”“双包五联制”“专项督察制”压紧压实相关责任,是大力推广“人防”+“技防”+“物防”,是不断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立体森林草原防火监测体系。青海的林草资源,越管越多、越管越严、越管越好。
林草生态文化蓬勃发展
青海首部生态纪录片《黑颈鹤成长日记》,是目前青海省第一部完整记录野生黑颈鹤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湿地栖息生存的生态纪录长片,并在今年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推优。
这十年,青海林草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南北山植绿、玛可河守林、沙珠玉治沙、铁卜加护草、可可西里坚守等先进典型展现着林草人的担当精神。
丰富的森林、草原、湿地和荒漠资源,成为自然生态体验区和环境教育展示平台。一批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博物馆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体验和教育基地相继落成,成为传播自然生态知识,唤醒全社会更加关注生态、保护野生动物的最佳平台。
依托青海的生态资源,青海在国际野生生物摄影领域频频获奖,出自农牧民之手的生态摄影展也在国内多地举办。“青海生态摄影现象”,展示了青海生态之变、生态之美,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自然的热爱。
本版图片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及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