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构建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体系

——青海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作者:陈文雯 发布时间:2022-09-26 17:26:11 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青海气象部门始终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发展方向,加快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建设,主动融入我省“一优两高”、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勇担使命,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青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新阶段推动青海气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多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影响,而气象部门又承担着监测预报预警重要天气过程的职能。请问,未来气象部门会采取哪些措施,不断提升应对灾害性天气的能力和水平?

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处长周秉荣:今后,青海气象部门将从四个方面发力,不断提升灾害性天气的防御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联动机制,完善各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灾害性天气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立极端天气防灾避险制度,构建协同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制度,全面融入全省大应急管理体系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二是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发展多领域融合的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业务,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检验,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三是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能力。坚持“气象部门发、其他部门转、社会媒体播”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原则。完善青海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制度,多渠道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四是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坚持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充分应用新媒体平台和短视频等新手段,大力开展灾害性天气防御知识宣传。


记者: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长期以来,气象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后期还将开展哪些方面工作以不断助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伏洋:今后,青海气象部门将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等国省重大战略,统筹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防治等服务能力,全面推动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坚持协调发展,优化生态气象服务业务布局。围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战略,建立“需求调研-产品研发-产品制作-业务服务-效益评估”的生态气象服务业务体系。二是瞄准业务需求,强化生态气象业务基础支撑。优化完善观测站网建设,加强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在业务服务中的应用,提升生态气象产品的综合发布和服务能力。三是开展先行先试,积极融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先行先试工作,为全国提供青海经验和青海方案。聚焦双碳目标,针对不同区域开展精细化温室气体监测评估,构建冰冻圈气候变化监测评估预估新业态,加强生态安全监测评估与预警,强化气候和生态安全气象保障示范。四是坚持需求导向,巩固生态保护修复气象服务。聚焦青海“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积极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湖泊、湿地、草原等生态质量监测以及冰川、冻土、水资源气象影响评估。围绕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面向避暑目的地、冰雪旅游地、气候康养地等生态旅游服务需求,开展高原湖泊、盐湖风光、草原花海、雅丹地貌、冰川雪山等特色景观生态旅游气象服务。五是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建立“云+端”智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平台,加快列装更安全、更先进的作业设备。聚焦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修复需求,科学划设人工增雨(雪)重点保障区、作业播撒区,深入实施精准“靶向”作业,定期开展效益评估,充分发挥态修复型人工增雨在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库增蓄等方面的作用和效益。


(编辑: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