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祁瑛
6月,西宁迎来了一年中绿意最浓的时候。
远眺南北山,绿树成荫;河畔公园,繁花盛开;漫步街道,草木清香随风远播……
张锦梅的故事就在西宁的一草一木中。
●○“我这辈子,鞋可能是最费的……”○●
开门见绿,今天的西宁人早已习以为常。经过数代人坚持不懈努力,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示范工程,西宁南北两山的森林覆盖率由7.2%提高到79%。
年轻人对西宁南北两山曾经荒山秃岭的样子没什么印象,但是张锦梅实实在在经历过那段垦荒植绿的岁月。
出生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村的张锦梅,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但彼时的黄河沿岸有水却不长树。大风一吹,沙土落进头发里的感觉,张锦梅依然记得。
“如果有一片林地多好!”
年幼的张锦梅这样渴望着。村里来了放电影的,看到电影里人家的环境绿意盎然,张锦梅也心生羡慕,“如果我们的环境能像电影里的一样,该多好啊。”
从小对绿色的向往,让张锦梅下定决心,以后要和植物打交道,把家乡建设得树木丛生,山花烂漫。
1989年,为了改善南北山生态环境,青海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南北山绿化工程。
三年后的春天,张锦梅调到西山林场工作,西山林场是当时南北山绿化重要的种苗供应基地。同事们带着张锦梅到山上去看造林地块,“有些树已经有十几年树龄,但是不扒开杂草根本看不见树”。
“难道我们的环境真的如此糟糕吗?”张锦梅心里一颤,她不相信。
山上,时任西宁南北山绿化专职常务副总指挥的尕布龙,带着大家在山上浇水、挖坑、栽树,啥都干……张锦梅深知南北两山绿化在当时有多么艰辛。
本可以在一年后调动工作,张锦梅拒绝了,她不忍心就这样离开。
没有多余的树种选择,大家就加大乡土树种的选育,让一些适应性比较好的树种,为南北两山增绿,张锦梅也因此与杨树结下了缘分。
“我这辈子,鞋可能是最费的”,为南北两山选育树种的时候,张锦梅天天要往山上跑,每天走十多公里,3个月就会磨破一双鞋。
今年,张锦梅58岁了,她的步伐依然矫健,上山下坡,年轻人也很难跟上她的速度。西宁南北两山启动了四期绿化工程,到2030年计划完成人工造林15333.33公顷,规划区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29.7%提高到37.2%以上,张锦梅还要继续为南北两山选育适应性更强更优的树种。
就像张锦梅所说:“我们种了这么多树,相当于养了这么多孩子,下一步就是如何教育的问题。”
●○西宁建成全国唯一的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张锦梅的名字是和丁香花联系在一起的。
丁香花是一种冷凉花卉,耐寒、固水、抗贫瘠,多在北方种植,青海也有野生分布。
在张锦梅看来,丁香花代表了青海人民的一种精神——不屈不挠,朴素,不张扬。
在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能看到许多新奇的丁香花品种,洁白、深紫、浅粉、金黄……花色丰富,形态各异,它们也有很多动听的名字,波峰、沙萱、春阁、瓷蓝、香雪、红锦、骄傲四季、北京黄、晚花紫……
张锦梅介绍这些品种时,眼神发光,脸上带着一丝骄傲。
早在西宁市城北区小桥苗圃工作时,张锦梅就在研究丁香,前辈留给她几十页丁香花资料,她视如宝贝。
2013年,张锦梅到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担任所长,确定了攻坚目标,将丁香花作为研究方向,调查丁香资源、收集品种、筛选适生品种、建设种质资源库、开展繁育研究。
花色淡粉红的羽叶丁香是我国特有的丁香品种,由于繁殖力弱,生长缓慢,几近灭绝,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濒危植物。
想在野外找到一个珍稀的羽叶丁香标本,非常不易。
2015年,张锦梅和同事们在甘肃连城寻找羽叶丁香,走遍山岭怎么也找不到,就在他们快要放弃时,一个孩子带来新的希望,顺着孩子指的路,他们在石缝处找到了一株羽叶丁香。截取标本时,张锦梅一不留神脚下踩空了,摔倒的一瞬间,本能的想抓点什么,没想到抓到了一把荨麻草,站起身来手已经有红肿刺痛的反应,但是看着那株羽叶丁香,刺痛的感觉早已被兴奋感冲淡,“根本顾不了那么多了。”
拿着羽叶丁香的树枝和种子,张锦梅激动了一晚上,“这种快乐可能别人体会不到”。
在张锦梅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丁香花作为西宁市市花的品牌更加响亮。丁香品种从最初的18种增加到103种,其中可繁育的有69种,西宁市建成了全国唯一的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西宁的大街小巷和各处公园里,灌木花卉中丁香占到了70%,每到5月,西宁市区百花争艳时,没有什么花的香味能盖过丁香花。
●○“乡土树种对我们太重要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张锦梅坚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体现在方方面面,林业也不例外。
西宁市湟水森林公园,是西宁第一个依托山地林而建的以森林景观为主的公园,园内随着季节更迭,美景交替,充分展现着“湟水情、丁香韵”。能有这样清幽静美,张锦梅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2005年,张锦梅被调到西宁市湟水林场担任场长。那一年,省有关部门批准建设湟水森林公园,西宁市领导对湟水森林公园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张锦梅作为负责人挑起重担。
初到湟水林场,办公室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来的破旧平房,会议桌是几张桌子拼凑起来的,账面上只有为数不多的运转资金,建设森林公园,张锦梅心里也没有底。
为了能给西宁人民建造好第一个依山傍水的森林公园,张锦梅邀请上海浦东园林建筑设计院作设计,邀请省、市有关部门和各行业专家、文化名人出谋划策,施工的全过程,她都倾力而为。
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作为补充,锦上添花,是张锦梅在城市绿化中坚持的原则。
“青藏高原干旱少雨,选育一些稳定性比较好的当家品种是很有必要的。乡土树种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公园前期建设时,张锦梅坚决杜绝不适应的树种,从植物习性出发,遵循科学的原则,适地适树,但施工队主要考虑景观配置,为此双方经常争论。
“不管植物死活,只顾景观,我接受不了。”
为了以防种植不适应的树种,加大后期公园的养护管理成本,施工队走到哪,张锦梅就跟到哪。公园建设出来了,张锦梅和施工队的关系反倒融洽了,施工队的负责人说,湟水森林公园这个项目干得最顺心,有问题从来不过夜,而张锦梅也把自己打造成了半个园林专家,绿化景观配置为什么要这么配,借景怎么做,她总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再观察,缺什么层次就补什么层次。
张锦梅说:“湟水林场的七年,是收获的七年。”
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张锦梅始终铭记总书记说的那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植树造绿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干了一辈子林业科研,有苦有乐,但我也很充实,有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张锦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