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法治雨露润心田

——记果洛州达日县司法局尕日关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29 15:17:30 来源:







本报记者 沈晓琛

人物档案

尕日关

中共党员

现任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司法局局长。2017年12月被果洛州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评为“2014年至2017年全州维稳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12月,荣获全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作为全县司法行政工作的负责人,尕日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青海省、果洛州司法行政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达日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维护达日社会稳定为己任,不断充实、完善司法行政工作,始终坚持队伍建设走在前,人民调解冲在前,普法教育干在前,社矫安帮做在前。

当好法律知识宣传员

近9年的司法行政工作经历,让尕日关深刻认识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是司法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认识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工作中,尕日关努力充当普法宣传员,不断探索和创新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将法治宣传工作融入群众生活中,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

尕日关努力探索制定不同阶段的规划,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通过“法律十进”等形式,每年带领法治宣传队伍,深入乡镇、村社、机关、学校、牧户、工地等重点行业、场所开展普法教育工作。

尕日关告诉记者:“多年的普法工作实践,让我逐渐懂得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需要坚持不懈地踏着时代脉搏,不断创新普法形式。”

在新型网络平台盛行的今天,他带领全县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和相关法律政策,拓展宣传渠道,延伸普法覆盖面。利用微信平台创立了“说法微课堂”,以汉藏双语解读法律援助、民事诉讼等权利保障内容;创立了藏语“战‘疫’说法”谚语版,结合牧民群众爱听谚语这一喜好;创立学法用“典”等普法专栏,先后翻译并推送汉藏双语版的宪法应知应会、民法典应知应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知识应知应会等7000余条信息,实现了法治宣传有文、有声、有特色。

当好社区矫正服务员

社区矫正工作是国家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全新任务,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新领域,尕日关严把程序,规范操作,严格核准矫正对象,防止脱管、失控现象的发生。

他亲力亲为开展社区矫正对象的帮扶和走访工作,对全县所有社区矫正对象一一定期走访,摸清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背景、认罪态度、家庭情况、就业状况、人员动向等。延伸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触角,有利于矫正工作对症下药,因人施教,同时,本着属地、就近、便利的原则,选定无就业矫正、安帮人员,解决就业难问题,从生活上真心实意地关心社区矫正对象,用心去交流、用心去感化、用心去帮扶。

尕日关从事司法行政工作至今,达日县已有158名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重新做人。目前,达日县社区矫正对象中有就业需求的就业率达到100%,增强了他们回归社会和重新做人的勇气和信心。

“至今,达日县社区矫正对象无一个脱管漏管或重新犯罪现象。2017年,达日县建立了全州第一个社区矫正就业安置点,以便解决无就业人员临时就业问题。”尕日关说。

当好基层人民调解员

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复杂且琐碎,从居民间的邻里纠纷到地区群体性事件都需要及时化解,若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尕日关时时告戒自己,群众工作无小事,要时时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中。在调解工作中,尕日关总是有一股不解决问题决不罢休的劲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桩桩疑难、复杂、跨界纠纷化解在初始阶段、化解在现场、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及时防止了社会各类矛盾的激化,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拉进了与群众的距离。

各级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职能作用,采取“预防纠纷发生,纠纷专项治理,防止矛盾激化”的工作做法。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全面推行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三调联动”机制,紧紧围绕坚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推进人民调解改革任务落实。健全完善了医患纠纷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机制和警民联调、个性化调解机制,构建了多元化的调解格局。同时,设计了小矛盾“随手调”手册,并印发到基层调解员的手中,为辖区调解员随时调解牧民群众之间的小矛盾提供了方便,这也是果洛州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记得我县窝赛乡俄某与格某之间的纠纷时隔两代人,我积极牵头,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搜集各类证据资料,多次深入实地调查了解,选派强有力的调解员开展了一个月的调处,最后双方当事人达成共识,握手言和。”尕日关说。

总有一种信念要求我们追求卓越,总有一种坚持镌刻在岗位一线,也总有一种感动让你我泪流满面。尕日关说:“工作中也会有风风雨雨,但看到群众脸上的微笑时,一切风雨都会化为阳光和雨露,照耀在我心间,滋润着我的心田。”

本版图片由本人提供



(编辑:何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