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红心向党著华章

——记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钟恩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29 15:18:56 来源:

本报记者 郭佳

钟恩

中共党员

现任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三级高级法官。2005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人民法庭优秀法官”。2018年2月,被省人民政府评为2014-2017年度全省信访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10月,钟恩的家庭被青海省妇女联合会授予“青海省和谐文明家庭”荣誉称号。2019年被省高院评为先进个人。2020年7月,被省高院评为2020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2020年12月,荣获全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个人荣誉称号。今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命名为“2020年度青海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28年来,钟恩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用忠诚担当书写着自己神圣的初心和使命。

初心:力所能及多做事

“在基层法庭办案的法官不仅要有一颗公正无私的公心,还要有一颗为民服务的善心。审理案件不能拘泥于坐堂问案,机械司法,还要躬下身子深入到群众中间去巡回办案。”钟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多年前,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太太到法庭起诉7个儿子,请求法院判令儿子尽到赡养义务。听闻事情原委,钟恩觉得这类案件,法院不能一判了之。若能以亲情感化的方式,让老人的7个儿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让他们主动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效果会更好。随后,钟恩陪同老人到法庭5公里外的家中,召集7个儿子进行协商。钟恩先后7次到每个儿子家中了解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最终通过有效的诉前调解,使老人得到妥善安置,老人也撤回了起诉。老人激动地说:“谢谢钟法官,是你让我回归家庭,让儿子们能够赡养我,让我有生之年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钟恩说,我的初心也许没有那么豪情壮志,但我希望能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以责任担当为荣耀,不断净化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立足于工作岗位,力所能及的多做一些有利于党和国家、有利于法院事业、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情。

传承:忠诚干净挑重担

当初从司法学校毕业后,拿着毕业生分配派遣单到原湟中县委组织部人事科报到,接收报到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新来的法律院校毕业生可以选择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单位工作,钟恩不假思索地说我要去法院!从此,一干就是几十年。

“我们家称得上是党员之家,母亲已有57年党龄,两个哥哥也是党员,他们的一言一行,我从小就耳濡目染,深受影响。他们也常常告诫我要珍惜当下,感恩社会,回报社会。”钟恩如是说。在这样的家庭长大,钟恩的血脉中融入了待人诚恳、忠诚干净、勤奋敬业的基因和性格品德。因此,在工作中不论再苦再累他都没抱怨过。

基层法庭的案件虽然大多都是因夫妻矛盾、家长里短引发的案件,有的案件争议标的也不大,但钟恩认为对于具体当事人来说,这些事情就是他们的大事。他一直牢记一位老师讲的一句话,“一个当事人可能一辈子只进一次法院,法官对他们的态度和对案件的处理结果将决定他对法院一辈子的看法。”能够通过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圆满地处理好他们的矛盾纠纷,对于当事人来说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我得有勇挑重担、服务大局的责任意识,努力用自己的形象去维护法院的形象。”钟恩如是说。

心愿:牢记宗旨心向党

钟恩常说,涉诉信访工作具有政治性、群众性、复杂性,对做好涉诉信访工作要求更高、责任更大。作为一名站在全省法院涉诉信访工作最前沿的排头兵,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涉诉信访工作中以身作则,发挥一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涉诉信访机制改革过程中,钟恩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最高人民法院、省委决策部署和会议精神,同时不断自我加压、务实创新。起草印发《涉诉信访专项治理活动实施方案》等制度规范,全面落实院长接待日制度,有效畅通涉诉信访渠道,预防和减少了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的发生。相继建立健全了诉访分离机制、信访评估预防机制、约期接谈工作机制等多项涉诉信访工作机制,为规范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做出了不懈努力。

近两年来,钟恩共接待信访人和咨询群众1700余人次,化解信访案130余件。

涉诉信访接待工作中一要仔细看、二要耐心听、三要切实感、四要细心谈、五要诚心解。以尊重、接纳、付出、开放的态度,认真接待每一名来访群众,耐心倾听他们的陈述和诉求,真诚为他们释法析理、答疑解惑,力求办好每一起信访案件,切实为来访群众排忧解难,努力使来访群众在信访窗口息诉罢访。 钟恩说:“来访群众也有他们的苦衷,我们信访工作人员所要做的就是多替他们着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道理都说透了,群众自然会理解的。”

钟恩说:“树高不忘根,路远不忘初。凡是关系到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作为一名合格党员,就要牢记宗旨,摆正位置,找准坐标,在为群众服务的实践中书写合格答卷,在平凡中彰显共产党人不平凡的风采。”

(编辑:何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