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晓琛
人物档案
武广华
中共党员
1998年参加工作,现任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司法局八一路司法所所长。2020年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2015年被评为青海省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2013年被评为西宁市妇女工作先进个人。2016年被评为西宁市优秀司法所长。2011年至2015年被评为城东区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
20年来工作岗位不断变换,但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身于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在社区群众心中刻画着基层调解员正直、正派、热心的形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好评。
力学笃行 提升技能
“要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光靠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武广华以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己任,立足本职公正调解。
为提高自己的调解水平和驾驭疑难案件的能力,她特别爱“钻”。平时认真学习宪法、民法典以及人民调解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逐渐成为一名能够熟练化解各类矛盾的行家里手。
翻看武广华的朋友圈,分享的都是以案释法相关的内容。她还经常将案例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调解中,结合人情事理更好地达到调解目的。
她说:“不能光自己学到知识, 还要通过新媒体平台推荐给亲朋好友、社区群众,也是一种普法宣传。”
事无巨细 化解纠纷
在工作中, 她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各居委会调解工作站的职能,认真开展信访接待、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服务,实现居民群众的问题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纠纷不激化、矛盾不扩大”。作为基层工作者,对每一件群众反映的问题,她都认真细致处理,对一些当时无法解决的重要问题,也及时转交相关部门办理。
2017年6月,一小区居民因回迁问题未能和开发商达成一致,存在上访隐患。她及时了解情况,多次协调社区法律顾问为回迁户讲解拆迁合同等相关法律问题,引导回迁户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利益诉求,最终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2019年7月,家住某小区的85岁的赵老太太到居委会反映儿子殴打她的问题。母子双方到场后,武广华先安抚老人的情绪,然后耐心细致地向儿子讲法析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劝说,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这起家庭纠纷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就是凭着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执着和热爱,凭着对辖区百姓的满腔热情,武广华始终脚踏实地坚守在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化解疑难案件的同时不忘加强调委会队伍建设。她鼓励热心居民加入到人民调解队伍中来,通过组织开展人民调解法专题培训、参加法院民事案件旁听、加强调解协议书的监督检查等多种方式,提高调委会队伍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化解纠纷的能力。坚持定期参与和日常联系相结合深入各社区,同时积极发挥驻村社区法律顾问的作用,通过法律咨询方式积极参与社区疑难、复杂纠纷的实体化解,形成工作合力,实现矛盾化解在基层、措施落实在基层。
在司法所任职5年来,她和各调委会调解员一起调解邻里纠纷、婚姻矛盾、家庭纠纷、物业纠纷等各种纠纷800余件,做到了维权案件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处理有结果。
全心全意 为民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化,各种矛盾纠纷层出不穷,但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方法不变,一靠耐心,二靠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三靠技巧。” 武广华认为,只有架起与居民心灵相通的连心桥才能排查一切矛盾纠纷,有的放矢地做好矛盾调处,防患于未然。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一直坚守在战“疫”前线。作为社区联点领导,50岁的她大年初一就回到了工作岗位,每天坚持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逐户核查核对信息并做好登记,确保不漏一人。排查中,她拿着扩音小喇叭向群众解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治知识,引导群众自觉遵守防控措施,进一步提高群众科学防疫、主动配合公共防疫等意识,引导群众仔细辨别网络信息,不信谣、不传谣,并及时有效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同时,积极与社区居委会及调委会及时处理居民群众来电来访,对涉及的居家留置观察人员产生矛盾、邻里纠纷、家庭纠纷、物业纠纷、复工复产引发的等各类矛盾纠纷都及时化解和处置,避免了各类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廉洁自律 作出表率
武广华始终坚持把纪律挺在前,认真执行党中央反腐倡廉和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时刻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克己奉公、 廉洁自律。她明白,基层干部的形象代表了党和人民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必须在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她把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当做一面镜子,检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追求进步。
多年来,武广华就是凭着一颗为民便民的心,在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走过了风风雨雨,究竟为群众跑了多少路,办了多少事,她自己也记不清了。她说:“今后将不断学习,既要做群众眼中的法律通, 也要做群众心里的知心人。”
本版图片由西宁市城东区司法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