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晓琛
人物档案
薛晓莉
中共党员
现任西宁市湟源县司法局大华司法所负责人、大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司法部“大排查 早调解 护稳定 迎国庆”专项活动表现突出个人、青海省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青海省司法行政工作先进个人、西宁市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湟源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把好纠纷预防关口
谈及调解工作,薛晓莉说:“调解过程中,要同当事人积极沟通,力求调解结果使双方满意,调解结束后要及时回访协议执行情况,做到调解有始有终。”
为做好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她协调大华镇政府在西宁市湟源县司法局政务大厅和大华司法所设立了妇女儿童、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维权岗,积极提供公共法律服务,使案件均得到高效公正的处理,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
为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解决,她积极协调建立村、社矛盾纠纷排查队伍,完善调解组织网络,努力带领各村调委会成员把工作重点放在“防”字上。注重在矛盾多发期和重点时期,组织各村调解员定期走访,深入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确保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各类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妥善处理。同时, 严格执行“解决问题实名制、调解纠纷实效制”原则,建立了案件督办、案件回访等制度,使纠纷调解真正做到事事有根据、件件有回音。
秉承调解为民理念
一卷卷调解档案、一次次回访历程、一本本荣誉证书和一句句当事人的感激话语,无不见证着薛晓莉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深厚感情。
2018年8月的一天,大华镇阿家图村75岁的村民杨某,因长期得不到儿女赡养,加之房屋破旧漏雨,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村干部及时发现后阻止了悲剧的发生,但是老人的赡养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村调委会在半年时间里多次出面调解,但杨某的3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只是无休止地争执,互不相让,谁也不愿主动赡养老人。
薛晓莉接到村调委会的报告后,带领镇调委会工作人员主动介入,利用两天时间查看危房现场,走访周围群众,深入了解老人和子女的情况,时机成熟后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但因双方意见分歧太大,一时无法达成调解协议。薛晓莉先后从法律、亲情等方面对老人的子女及儿媳进行了两天的说服教育和法律知识讲解, 考虑到各方当事人利益,做好当事人思想工作。最终, 老人和子女达成了立即修建危旧房屋,再轮流赡养老人的共识。至此,这起历时半年的赡养纠纷破冰而解。
作为一名基层人民调解员,薛晓莉始终以为人民服务、做人民满意的事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当亲人、把工作当生活,本着一颗为群众解纠纷的执着之心做好工作。近年来,共解决大小矛盾纠纷1921件。
筑牢基层维稳防线
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薛晓莉在兼任第一书记的同时,还肩负着辖区25个村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领域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近年来,先后调处涉及脱贫攻坚矛盾纠纷30余件。
大华镇巴燕吉盖村村民李某因不愿意让出道路,和施工人员、乡镇干部大打出手。薛晓莉利用半天时间成功调处了这起纠纷,使李某自愿让出自家外院,为修建乡村硬化道路营造了条件。
2019年,波航乡泉儿湾村脱贫攻坚易地搬迁项目中,该村26户村民在2016年初未和开发商达成协议的情况下,盲目搬迁到县城附近开发商所建的新农村。直至2019年该村村民仍拖欠800多万元的房款不愿意支付,双方产生纠纷。波航乡政府联系大华镇政府协调解决时,大华镇政府指派薛晓莉带领调解员出面调解。调解初期,由于涉及人数多,部分村民拒不相让,调解一度陷入僵局。针对这种情况,薛晓莉采取迂回的调解方式,通过帮助村民解决孩子上学难、 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实际困难,让村民对调解从开始的抵触转变为积极配合。经 1个多月的反复调解,其中23户村民与开发商达成了3年至5年偿还房款的调解协议,其他3户因特殊原因推后再签订协议。这起长达3年涉及800多万元易地搬迁款的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薛晓莉坚持疫情防控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两手抓、两不误。去年正月初三,她提前返回工作岗位, 除轮流在巴燕峡卡点执勤守卫外,还发动25个村的调解员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其间,纳隆沟村的一名村民夜间饮酒后不听村警劝阻,执意要出村走亲访友,薛晓莉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通过手机视频连线进行引导教育,将其劝解回家。
这样的矛盾纠纷在疫情防控期间还有很多,但是在薛晓莉有力引导和调解下,将大量涉疫情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为当地疫情防控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多年的调解工作中,薛晓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努力维护群众权益,依据法律法规对当事人悉心劝导、耐心调解,帮助当事人解决生活、工作及家庭中的矛盾纠纷,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称赞。
本版图片由湟源县司法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