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图片

面对江源 更需要敬畏

作者:姚斌 发布时间:2021-03-01 15:29:16 来源:青海日报

33年了,三江源摄影师李友崇至今还没有拍(6723239)-20210301094649.jpg

33年了,三江源摄影师李友崇至今还没有拍到一张自认为满意的照片。

倔强的小牧人。李友崇摄(6723195)-20210301094729.jpg

倔强的小牧人。

逆境中的风雪兼程。李友崇摄(6723213)-20210301094712.jpg

逆境中的风雪路。

人与自然。李友崇摄(6723215)-20210301094722.jpg

人与自然。

在雪天,为藏野驴投食的牧人。李友崇摄(6723205)-20210301094705.jpg

在雪天,为藏野驴投食的牧人。

凿冰取水的牧人。(6723203)-20210301094738.jpg

凿冰取水的牧人。

长在牧草上的童年。李友崇摄(6723199)-20210301094657.jpg

长在牧草上的童年。

三江源被誉为山之宗、水之源,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高寒、低氧、干燥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因此,世人既为青藏高原瑰丽的景致所向往,也因它高寒严酷的气候望而生畏。但正是生存环境的严酷,成就了生长于斯的各民族对自然界和人与自然关系上更深切的体会。他们适应并敬畏自然,最终与高原生态环境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并存的“人与自然和谐”模式。

三江源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概念,也是灿烂的中华文明源头之一。这里保留了很多原始的民俗文化,也体现着文化的交流。悠久的人类文明的足迹,造就了草原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鲜明的历史文化传统,使得青藏高原独具特色,不同凡响。

这组图片所展示的,仅仅是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守望江源的一个个碎片化记忆,但却是江源文明未来的希冀和精神所在。本报记者 姚斌 通讯员 李友崇 摄

面对江源 更需要敬畏

姚 斌

这里的海拔,并不比山峰低多少。这里物产匮乏,甚至连空气也很稀缺。如果地球上有一处地方,能让我们见识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脆弱,那一定就是三江源。

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这些巨大浩瀚的河流都向东流去,成为十四亿中国人生命的源泉。正如彭崇谷《三江源赋》所言:故三江圣源,国为根本,族之母亲。护吾三江,美吾三江,匹夫皆有其责;污吾三江,毁吾三江,万恶难辞其咎!

这是一域四季雪覆冰封的高拔之地,似乎没有任何一处地方能长久留下人类走过的足迹。

然而,每一次江源之行,总会邂逅这样的人群,他们是牧人、生态管护员、自然摄影师、野牦牛队队员、学者、专家、政府职员、科研工作者、生态环保志愿者、民间环保人士、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工作人员、国际环保人士。

在这个岩石、冰雪和勇气并存的世界里,他们时刻守望:聆听江源发出的——哪怕最细微的声音;遍走雪域,试图更进一步地了解江源,觅得对自然力量和生命复杂性的理解;采集化石,找寻地质遗迹,观测冰川等一切可以洞见过往的细微之处,寻求江源遥远的过去与未来……

每一次经过昆仑山口,我们都会看到肃立在杰桑·索南达杰雕像前,敬献哈达的人们。他们来自东西南北,他们来自四海五湖,他们同饮三江水,他们凭吊江源魂。

曾经,人类一直自得于征服自然,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在分享“征服”的“利益”时,也在酿造一个更大的苦果。

高原极地,一派风光,水塔天成,源远流长,三江同根,与斯滥觞。浩渺东去,润泽八方,羽族炫翎,蹄类竞走,蓊郁苍茫。多么希望,今天美好的现实,不会成为明日愿景;多么希望,吾辈江源,后世如斯。

曾记否,“野牦牛队”的队员们立下的可可西里誓言:“我们从内心深处怀念和理解杰桑·索南达杰。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肩负人类的重托,保护藏羚羊。我们也认识到,保护它将会有流血牺牲。我们认定今天的艰苦奋斗,必将换来明天的光辉灿烂!”

(编辑:杨琳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