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图片

救护中心迎来6只小精灵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7-15 17:16:02 来源:西海都市报





救护中心工作人员和普氏原羚亲昵互动。图片摄影:祁宗珠 吴永林


7月13日,记者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氏原羚救护中心获悉,7月10日至12日,6只普氏原羚幼崽降生在救护中心。

7月中旬,栖居在青海湖畔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普氏原羚进入繁育期以来,普氏原羚救护中心先后有6只幼崽降生。“9时30分,雌性幼崽1只;11时50分,雌性幼崽1只;15时30分,雄性幼崽1只……”这是7月12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氏原羚救护中心工作人员吴永林在巡查笔记中,记录的当天普氏原羚的繁育情况。

12日9时许开始,为了帮助三只怀孕的普氏原羚顺利产下幼崽,吴永林和徒弟王兴军没顾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在草场边守了整整一天。

“一天迎来3只小普氏原羚,这让我们没想到。”吴永林说,他在青海湖畔保护普氏原羚19年,今年是第一次在普氏原羚繁育期碰见三只幼崽同一天出生的情况。

每年10月至次年1月是普氏原羚的交配期,1月至7月是怀孕期。7月,普氏原羚进入繁育期。但今年,直到7月10日,普氏原羚救护中心工作人员才发现普氏原羚开始繁育幼崽。“比往年晚了整整5天。”吴永林说。

据介绍,普氏原羚救护中心目前有普氏原羚45只,其中有18只成年雌性普氏原羚已进入繁育期,到8月底,18只普氏原羚幼崽全部诞生后,救护中心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将达到60只以上,较2018年繁育的12只、2019年繁育的12只,创下救护中心保护繁育普氏原羚以来的新纪录。

【相关新闻】守望普氏原羚


大风、暴雨、转阴,奔跑、俯卧、张望。随着天气的变化,普氏原羚在三个小时内表现出三种完全不同的姿态。

这是青海湖畔的三个小时,也是野生动物们在短时间内根据青海湖气候变化作出艰难选择的三个小时。这样的三小时,普氏原羚每天都在经历。

从两百分之一到十四分之一

7月13日12时许,天气转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氏原羚救护中心南岸保护站的草场上刮起阵阵大风。

撒欢、打滚、亲昵,1岁的普氏原羚“依依”迎来了一批和它身高相当的研学客人。

闻闻手,吹吹气。隔着网状护栏,“依依”看见了一个个小朋友。面对这群身高不到一米的小朋友,它保持警觉,又表现出好奇,它不断上前试探、嬉戏。

“虽然接触过很多人,但它身上还保留有普氏原羚特有的习性。”救护中心工作人员吴永林说,研学的小朋友给它喂食时,它的天性展露无遗。

“依依”的老家在青海湖北岸的甘子河地区,那里也是普氏原羚分布最大的区域之一。2019年7月,200多只普氏原羚在迁徙时,“依依”一不小心成为那个两百分之一,它与父母失联了。

几天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发现了它,将它送到南岸保护站。在南岸保护站,“依依”成为与父母失联的14只被救助的普氏原羚中的1只。

此后,“依依”得到更多的照顾。因为“好动”“表现活跃”“积极”,它进入保护站研学区,与科学家、大学生、志愿者们广泛接触,利用自身优势,将普氏原羚的种群密码传递给外界。

据救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保护站建立后,救护了很多和“依依”一样与妈妈失去联系的普氏原羚幼崽。2004年保护站建立之初,工作人员救护了两只普氏原羚,到今年7月,保护站已经有了14只被救护的普氏原羚。

如今,经过多年发展,被救护的14只普氏原羚身份已经大变。它们中,有的已做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南岸保护站普氏原羚家族不断壮大。

幼崽生存能力强

14时许,天气骤变,不多时,一场大雨来临。距离“依依”的藏身地一千多米外的草场深处,普氏原羚妈妈们开始忙碌起来。

“吱、吱、吱……”普氏原羚发出一阵急促而短暂的叫声,这是大雨中,成年普氏原羚催促幼崽藏身的声音。

“有的妈妈已经把小崽藏起来了,有的还在小崽旁边站着。”吴永林没有躲在屋里,而是拿起望远镜观察远处普氏原羚的情况。

最让吴永林担心的还是这几天刚刚出生的6只普氏原羚幼崽。它们是7月10日、11日、12日出生的幼崽,由于这几天青海湖南岸天气变化明显,高温暴晒、雨水冰雹、阴冷接连到来,给刚出生的幼崽的生存带来极大挑战。

从出生起就要勇敢面对恶劣的天气,这是普氏原羚这一物种能够生存至今的关键能力。吴永林说,普氏原羚在出生后的三个小时内就要完成舔衣胞、睁眼看路、认妈妈、哺乳、学习小跑等一系列的活动,之后幼崽就得跟着妈妈一起迁徙。

雨下得越来越大,救护中心从山顶延伸到山脚的草场上看不到一只普氏原羚。

“它们都藏起来了,这就是普氏原羚,它们有着躲避风险的能力。”吴永林说,从1999年的130只到如今的3000多只,不管在野外还是在救护中心,普氏原羚种群适应自然的能力一点也没有减弱,这是保护取得的最大成果之一。

种群基因在这里得到最大保护

2017年,原普氏原羚救护中心鸟岛保护站从青海湖北岸搬迁至南岸,保护站面积也从两个篮球场大小扩大为200多个足球场大的草场,这样的变化给普氏原羚种群的恢复和繁育带来更大的机遇。

2018年12只,2019年12只,2020年18只……最近三年,南岸保护站繁育的普氏原羚幼崽数量持续增加,普氏原羚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吴永林认为,这样大的改变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普氏原羚的生存境况,也在更大程度上加强了来自青海湖周边14个栖息地的普氏原羚基因的交流。

吴永林说,救助中心从最初的两只普氏原羚起步,发展到现今的45只普氏原羚,加上今年新增加的18只,今年底普氏原羚将增加到60多只。

世界上第一只人工饲养的普氏原羚“玲玲”成功产下第一胎“陶陶”、世界上年龄最大(11岁)的普氏原羚生活在救护中心、普氏原羚首次诞下双胞胎……吴永林说,经过长期努力,普氏原羚种群基因在青海湖南岸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编辑:祁瑛)